联系电话:028-86616632 欢迎访问四川省无线电协会官方网站!
科普

汶川地震救援中的业余无线电应急动员与组织

发布时间:2012-08-03 11:05:59  来源:本站  作者:scraa

四川省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协会 副秘书长

刘虎(BD8AAA)

 

四川是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较多的省,2008年符合定义的业余电台设台数居全国第四,其中成都占四川设台数的90%,约4000个台站,3000人。2008512日汶川地震,成都市位于7度烈度区,振动持续达2分钟之久,给业余电台的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在重灾区的什邡市红白镇、绵阳市、绵竹市拱星镇、都江堰市有登记在册的业余无线电台,绵竹市区有无线电爱好者,其它重灾区没有活动的业余电台。

地震发生后,成都、绵阳的无线电爱好者迅速动员,形成适应于应急救灾的组织体系和指挥系统,前往重灾区支援应急通信近百次,调动车辆数万台次。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业余无线电动员与组织情况。

 

1、动员

地震后,四川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成都转信站等大多数中继设施除机柜移位以外,没有受到大的破坏,这成为有效动员的基础。因为地面人工转信等的效率问题,很难想象假如中继毁坏,组织动员的艰难程度。地震发生后7分钟左右,四川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发出动员指令,要求成都市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自行落实车辆、电源、无线电设备和可能的救灾物资,准备支援受灾更严重的地方,成为应急通信和救灾动员的开端。由于当时还不知道灾害的严重程度,第一次动员令没有提出详细要求。20分钟后,发出了要求各已有业余中继设台人尽一切可能抢修设备、保持开放的基础设施动员指令。随后几个小时,应急通信网主要承担收集灾情、登记应急通信频率和向广大无线电爱好者传达最新情报的任务。成都市的业余电台在地震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主要忙及寻找家人、打听亲戚朋友安全情况。大规模的应急动员,是在多数爱好者对家人的安全建立了信心之后,从各开展业余无线电活动的俱乐部最先开始的。

最先从成都进入重灾区开展应急通信服务的,根据掌握的资料,系875HAM俱乐部。512日傍晚,他们就已经在都江堰二王庙建立了应急通信点。较早的还有BD8AAI分队和绵阳无线电俱乐部。

512日,绵竹的无线电爱好者已经将车停在了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门口。同日,绵阳、新都的爱好者也行动起来。特别是绵阳,地震加速度比成都大一倍,市区大面积停电,四川CQ网绵阳转信站所在的西科大西山校区完全停电,安装中继的建筑物成为高度危房(参考视频),承重墙大面积倒塌,设备被震翻,两套中继都从桌子上掉下,馈线拉断。但是无线电爱好者们不畏艰险,利用单频单工+人工转信方式组织动员,在震后半小时即搬运蓄电池赶到现场进行抢修,震后2小时恢复两套中继频率,震后4小时搬运发电机到场。后面将要讲到,通过绵阳中继,绵阳无线电俱乐部有效的指挥了拥有500余志愿者的车队出车约4000台次。

512日晚,成都的无线电爱好者召开了空中会议,一致认为应该由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出面,统一进行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和应急救灾指挥,最大限度发挥集体作用,协调一致、沟通各有关部门。513日一大早,在向四川省无委、信息产业厅报告后,组成了以刘旭为总指挥、刘虎为副总指挥的指挥中心,立即着手第二次动员。通过这次动员,基本形成了以四川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原有的两个信道为指挥信道,各俱乐部、车友会的中继信道为勤务信道的直线指挥协调体系,信息通道完全建立。

绵阳无线电俱乐部不但在震后初期组织了自身的动员,还在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建立后,于514日进行了一次扩大的动员。他们通过绵阳人民广播电台、绵阳电视台发布组建志愿者车队的公告,征集了500余名志愿者和400余台各型车辆,并安排无线电爱好者负责车队通信保障,让每一次长途出车任务都有业余电台跟车,每个调度指令都能最快送达每一台车。

514日,成都指挥中心从郊区搬往市区,根据前两天的经验,组织了第三次动员。这次动员分为设备动员、人员动员、车辆动员、技术动员等四个主要方面。

设备动员:要求指挥中心的设备要充分,并且要有一定的流动库存以备随时装备前往灾区的爱好者。通过空中呼叫,在3个小时内即动员价值近百万的设备,大量爱好者把家里能拆来的设备都搬到了指挥中心。有些爱好者本来就在做志愿者,急急忙忙把设备搬来一放,还没来得及登记就又去执行别的任务。设备动员中总结出了很多教训,例如,被动员的设备因为爱好者各有打磨,性能不一致,应该平时就附有关键的技术说明,贴在设备上;爱好者手中拥有大量需要写频的设备,由于平时没有设置统一的频率,在动员时还要各自急急忙忙写频率;有的爱好者设备较多,长期不用,好坏自己都不清楚,当时支援某重要专线铁路抢修的车载电台就有一部发射有问题,给应急通信造成很大被动。

人员动员:要求能够参加应急通信和救灾工作的爱好者通过应急通信网报到,由指挥中心登记。514日是任务最紧,人员最缺乏的时候,通过人员动员,基本满足了任务需要。当时只要报到,几乎马上就能领到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指挥中心短会研究,在下午发出了欢迎川外爱好者入川支援的通告。

技术动员:513日即已明显的察觉,虽然爱好者的数量很多,但是具有独立处理无线电技术问题能力的爱好者却十分紧缺。513日,成都市各大无线电通信设备经销商、运营商和有关单位的技术人员就已全部派空,包括成都市无委在内的多个部门打电话联系指挥中心要求派懂技术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跟随他们的人员和设备一同赶赴灾区。为缓解这一矛盾,514日对技术力量进行了动员,当天即派出多批技术较好的爱好者跟随成都市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前往丹顶山等地架设应急通信基站设备。而中瑞特公司更是把几箱设备搬上爱好者的汽车,简单交代了一下诸如频率已经设置好,救援部队的电台等着这个基站,要在某块地方找高地架好能工作之类的话,就又去忙别的任务去了。

车辆动员:统一登记了各车友会、俱乐部的联络人、出车能力等基本信息,初步形成了随时有车辆待命,一有需要马上派车的工作流程。

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是一项志愿行动,但是大多数爱好者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一方面积极响应动员,一方面任劳任怨、理解相互的心情和困难,在整个救灾应急通信期间,成都指挥中心没有记录一起违背调度指令的事件。良好的群众基础,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应急通信和救灾动员取得成效的基础。

 

2、组织系统

2.1、自觉组织

震后初期成都地区的组织系统是依赖自觉组织而形成的。虽然成都市的无线电爱好者有参与应急通信的热情,平时也有象征性的练兵,但是以前并没有建立组织体系,也没有关于应急通信领导的明确分工。震后初期出面担负组织指挥工作的,基本上是各俱乐部的召集者和各项组织活动的活跃分子。所有参与组织工作的爱好者事前都没有得到任命,他们是完全自觉的担起组织职责的。

我们很容易把自觉组织时期(成都513日上午8时以前)的组织工作分为信息组织、机构组织和指挥调度。在震后几个小时以内,最主要的组织工作是信息组织。这项工作是由各个应急通信频道的主控台完成的。例如,在最初的一个小时内,就收到了上百条情况报告。当时没有条件进行记录,只能依靠大脑进行记忆。只要主控台没有变更,一旦有电台问到某项情况,值班人就能通过回忆给出初步的答复。在回忆不上时,还可以广泛呼叫频率上的所有电台,请知道的电台回答。这种信息的传达虽然对于救灾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它让频率上的所有电台及时了解了灾区的最新情况,能够有的放矢的开展支援重灾区的准备工作。加上那时候几乎所有能够搞到一个对讲机的爱好者都守听在了频率上,信息传达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假如主控台交接(这在最初电力紧张时是非常频繁的),有些问题就搞不清楚了。所以,换下来的主控台要继续在频率上守听一段时间,如果有新的主控台不明白的事情,还可以提供帮助。初期的机构组织也是自发进行的。有些俱乐部、车友会进行了编队,有些是在需要前往重灾区的时候临时通过电台联系组队。比如12日晚上,即有车友会的数百台车赶往都江堰市转运轻伤员到成都接受治疗。但是不论是机构组织还是指挥调度,由于没有经验,在自觉组织时期都还没有形成规模。

 

2.2、四川省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中心的组织

513日晨通过动员集中了大约30名热心于应急通信组织工作的爱好者,携带刚刚动员的设备集体前往三圣乡组建指挥中心。位于三圣乡的成都许燎原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主管是一位HAM,博物馆免费提供了指挥中心办公场地和各项后勤保障。四川无线电俱乐部提前准备了指挥中心所需的标牌、灾区15万地形图和各种记录表格,并赶印了一批“应急通信”不干胶车标。具有丰富主控台操作经验的老爱好者主动请缨担任电台执机员。正副总指挥、运动协会马秘书长、无委刘处长同时到场,立即着手指挥中心的工作。513日上午10时左右,以BY8AA为呼号的指挥中心电台正式开台,设有短波和UHFVHF各数部电台,并在12时之前接管主要大区域中继频率的主控工作。

从技术上看,这么多电台在一个地方工作,立即暴露出干扰问题。设备之间的射频干扰在调节天线位置后基本解决,但同在一个地方的执机员之间的话音干扰则很难处理,而当时又找不到耳机(爱好者在家里操作时基本上不会用到耳机,所以当时在全城都未能征调到足够的耳机)。另外当天指挥中心没有专项经费,遇有花一点钱就能买到的设备、材料也须征调,耽误时间,况且三圣乡距成都市区有数公里路程,设备和人员流转都非常不方便。这是组织工作者事前没有考虑到的,教训深刻。

513日,指挥中心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只包含各主控台。执机员根据电台通信自己记录分析,相互之间交流一下信息,然后又通过电台提供信息服务。实际上主要工作还是“信息台”。而指挥的工作到天色转黑才逐渐增多。例如在重灾山区的爱好者发现一个地方有小学垮塌,埋压人员尚无救援,立即通过电台将GPS坐标发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在地图上根据坐标查到地名、典型标志物方位,再通过电台“号召”爱好者前往增援。当天和救灾部门的联系经过多次努力仍未完全打通,仍有部分救灾部门不信任业余无线电传来的信息,故不得不主动承担与应急通信无关的“救援”类任务。这使得指挥中心和很多爱好者都认识到,除了应急通信以外,无线电爱好者还有很多其它事情可以做,成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大规模参与非通信类救助工作的思路来源。当然,无线电爱好者所内行的应急通信,早在指挥中心成立之前就已自发的开展起来,在指挥中心成立之后又有发展。

为了了解应急通信在重灾区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的做好指挥决策工作,指挥中心经过会商,决定由正副总指挥、无委刘处长和成都680俱乐部的主要负责HAM组成车队,前往已经有爱好者进行应急通信支援的汉旺镇了解情况,同时支援在该地坚守的HAM一套中继台和若干对讲机。此行为指挥中心保持准确的定位、清晰的思路、正确的决策带来了极大帮助。返回时他们边走边商量指挥中心的调整方案,拿出初步意见。14日凌晨4时,车队返回成都后,所有人员利用凌晨稍微空闲的稍事休整,随后立即着手调整工作。

14日,指挥中心从三圣乡搬回成都市区,在一幢18层商住楼的顶楼重新布置。指挥中心下设指挥组、情报组、后勤组、物资组(16日设立)四个业务部门,统一归值班总指挥(或副总指挥)领导。正副总指挥不再参与具体值机工作,轮流值班,专门负责调度决策和联系政府救灾部门及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指挥中心。其它在场的爱好者协助各个组的工作,或者在总指挥室客串参谋工作。

设立情报组的背景是当时除一些单位请求技术支援外,没有政府救灾部门向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下达任务,造成大量业余爱好者和车友俱乐部的救援力量无处施展。情报组的主要职责是收听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频道的通信、收听广播电台的救灾节目等,整理汇总、核实救援需求,形成调度意见。调度意见交给指挥组,由指挥组根据掌握的资源待命情况,转换为调度指令,通过电台下达。对于明显有风险的调度意见、重大的救援或应急通信行动、关系全局的情报,则交给值班总指挥决定处理办法。

指挥组除了下达调度指令之外,还要随时记录各地路况信息,救援进展情况等,并及时核销已经用过的资源和已经处理的救援需求。从514日起,指挥中心连续724小时轮流值班,确认每一支派出的队伍安全返回,时刻发布最新安全警告。这种值班制度不但为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彰显了爱好者的友爱精神。每天凌晨45点,当夜里最后一支车队安全返回成都时,指挥中心首先和他们互相表示感谢和慰问,让每个听到的人都不禁感动。

实际上,指挥组更多的是在情报组之外独立的根据上报信息下达调度指令,两个部门互相配合使得指挥工作有条不紊。在与政府救灾部门的各种交流渠道完全打通后,情报组与指挥组合并,以更高的效率履行职责。

后勤组由BG8CPS牵头,主要职责是落实应急通信所需的设备以及长期驻守人员的后勤补给。通过后勤组的广泛动员与成都爱好者的积极支援,实现了随时有设备可用、随时有东西可吃的和谐局面。

物资组主要负责省外捐赠物资的登记调配工作,在救灾后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短波组是指挥中心的直属部门,负责联络灾区和省外的业余电台。在红十会设立电台之后,还担负联络BY1PK的职责。516日之前,短波组与指挥中心在同一个地点工作,之后搬到红十字会备灾中心顶楼,与指挥中心通过超短波联系。短波组主要由来川支援的全国各地爱好者组成,516日之前组长BD8ATD,之后由BA6BK负责。

15日开始,指挥中心不再将车友会、俱乐部视为整体建制的救灾力量,而是改为资源登记制。在资源待命表上,最常见的记录是:××(呼号、姓名或团体名称),有×台车,车型××,携带有×通信装备,待命到××时间,可执行长途任务,联系电话、频率××。

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发现,在各救灾部门有HAM现场交流,比打电话联系要有效得多。因此,在红十字会等地方,有HAM长期驻守,专门负责信息沟通。在各县、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一般也安排一名HAM在里面负责信息沟通(当时各个指挥部都来了大量的不同救灾部队的领导,HAM作为救灾力量之一,出入十分容易,在多数地方几乎可以随时找市长、县长面谈),驻守的HAM通过电台随时与业余无线电应急指挥中心保持联系。实践证明,凡是有HAM亲自驻扎指挥部的县市,各种信息渠道要灵活得多,当地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和救援就更容易开展。

 

2.3、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和救灾的组织

绵阳是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数量仅次于成都。14日,四川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中心(成都中心)即做了工作范围划分,绵竹以北灾区,包括广元灾区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和应急救灾工作,由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绵阳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成都中心遇到在绵阳中心辖区范围内的事务,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均通过有线电话或者无线电台移交绵阳中心。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原因,绵阳市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状态比成都市持续得更久,绵阳中心的工作也非常艰巨。绵阳的无线电爱好者总数仅有成都的五十分之一,而他们完成的工作量却相当于成都中心的五分之一。

绵阳的无线电爱好者隶属于一个统一的组织——绵阳无线电俱乐部,整个绵阳业余无线电是一个高度团结的整体,这与震前的成都有天壤之别。绵阳无线电俱乐部平时即组织有秘书组、技术组、外联组、活动组一类非常设机构,秘书组担负整个俱乐部的召集、领导职责,直接接受四川无线电俱乐部的领导。在平时,绵阳无线电俱乐部有每2周至一月举行一次的应急通信点名、应急网络通联训练活动,由具备网络主持能力的爱好者轮流主控。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两个月),俱乐部还要组织集结和聚会交流。技术组在平时就有关于应急通信的准备,常备有充好电的蓄电池等应急装备。爱好者拥有的能够在应急通信中发挥作用的装备和物资的种类、数量,在震前就为秘书组所掌握。绵阳只有一个业余中继站,U/V各一个中继信道,所有爱好者平时都在统一的频率上工作。除此以外,绵阳无线电俱乐部还订立有备用中继频率、统一单频单工频率和统一的车友会勤务频率,并备有一比二十万地形图、测向天线和必要的组织文件。这些平常就已经做好的组织工作在地震以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中心(绵阳中心)是514日一大早成立的。在绵阳中心成立之前,并没有自觉组织阶段,而是地震刚结束,就由平时的组织系统稍加适应,转变为应急组织系统。震后初期,原有的应急通信演练的主控执机员们,立即在单频单工频率上呼叫,迅速形成应急通信网络。主要负责人BG8AYS在技术组的支持下,立即抽调备用的大容量蓄电池,火速赶往西山抢修中继设备。HAM、车友纷纷在网络频率上守听,努力提供一切能够提供的协助。在秘书组的号召下,513日,HAM们兵分多路,分别执行市内伤病员转移安置通信保障任务、紧缺物资征集转运任务(通过电台传达调度)和赴北川转运伤员行动。根据形势发展,HAM们认识到这种由平时状态稍加适应而形成的组织体系无法满足应急通信和抗震救灾的需要,连夜商讨了改革办法。

514日,绵阳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指挥中心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整个救灾行动的枢纽——火炬广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对门。在广场上挂起了“业余无线电救援”的横幅,并开辟了大块空地用于车辆停放周转。指挥中心设有调度部、综合部和汽车队三个主要机构。调度部负责整个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和救灾行动的指挥协调工作,轮流值班,由BG8AYS负责。综合部负责登记车辆、人员、物资,制作派车记录,联系有关部门,管理后勤杂务。汽车队由绵阳的几大车友会的现场召集人、通过广播电视动员来的志愿者积极分子等组成,主要负责车队编组和安全管理。其他HAM协助各部工作,并根据情况担任通讯员往返于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业余无线电指挥中心之间。

车友会、车友志愿者和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在救灾中空前的团结在了一起,通过电台指挥调度,有了行动方向的指引、安全的保障和极高的效率。到了后来,广场上的警察遇到逃难到绵阳的受灾群众,都首先领到绵阳中心来,因为这里知道往哪里送、怎么送,并能随时出车,最快送到。除了现场的指挥调度以外,绵阳无线电爱好者在奔赴各安置点、救援点和重灾前线的过程中,不时发回最新消息,使所有爱好者对救灾情况都有了直接真实的了解。绵阳中心和成都中心之间,平均每小时都有电话通信,互通情况。特别是516日之后,救灾的重点由成都转移到绵阳,从成都向绵阳派出了大量支援车队,省外援川爱好者到达后,一般也首先派到绵阳。绵阳中心承担了大量任务细分、路线指引、安全保障等任务。为提高效率,凡进入绵阳中心辖区的无线电爱好者,一律由绵阳中心指挥调度。遇有不清楚的情况,均由绵阳中心联系成都中心解决,确保了指挥调度的一元化。在整个应急状态期间,绵阳中心也没有记录到一起成都业余电台在绵阳违抗绵阳中心调度指令的事件。

3、援川HAM的动员与组织

救灾期间以HAM身份来川支援的爱好者有上百人之多,另外还有十余名HAM是随单位进川完成救援任务的。他们中间大多数在成都或者绵阳的业余无线电应急指挥中心进行了登记,有亲自来人报道的,也有通过电波报到的。在请求全国HAM援助的告示发布以后,有大约30人向成都中心报到(含四川省内未受灾地市州),其余的一般只进行了登记,不在成都或绵阳中心领取任务。关于援川HAM的动员,除了514日发布过一个请援公告外,并没有做专门的工作。

组织援川HAM的工作开展得比较迟,基本上是在最紧张的时期过后才正式开始的,而在之前由于缺乏经验,还推辞了一些援川队伍,使他们错过了来川的最好时机,不得不放弃行动,例如太原、郑州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组织就遇到这种情况。总的来说,对援川HAM的组织工作并不十分满意,有些来川HAM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当然也有个人态度和风格的差异,有些爱好者虽然来得比较迟,但是不放过每个进入灾区行动的机会,多次出入救灾前线,保障救灾通信或者担任志愿者。他们很快就与本地的HAM和救援队伍融为一体。而有的爱好者就始终没有融合进来。为了让每个援川HAM不虚此行,成都中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安排了一些适当的任务;凡是有本地HAM队伍要进入最严重的地方,都尽量把援川HAM编入。绵阳中心根据成都中心的指示,也进行了类似的工作。

随单位进入四川完成救援任务的HAM多数与成都、绵阳中心有良好的联系,并且通过电台随时交流最新情况,争取本地HAM的协助。例如,驻扎银厂沟的民政部救援队无法给对讲机充电,其中的HAM通过电台联系成都中心,使得成都中心及时派人送去了急需的逆变器。类似的情况在绵阳还要经常一些。对于不在指挥中心领取任务的援川HAM车队,成都、绵阳中心则为他们提供路况信息和安全保障,协助他们完成救灾任务。